发布时间:2023-04-23浏览次数:171
中新社平潭9月14日电 题:马可·穆勒:能感到全世界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
“这届IM的主题是‘风大又怎样’。”在福建平潭的海边,国际著名电影制片人马可·穆勒说,“我能感觉到两岸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。”
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(In Moments Film Festival,英文缩写为IMFF)9月12至14日正在平潭举办,共收到来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参展作品,参与面与投片数再创新高。举办地平潭是福建省强风区之一,滨海地区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25天。
9月13日,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上,马可·穆勒电影大师班在福建平潭举行。 钟欣 摄
来自意大利的马可·穆勒与徐小明、阿美、黄旭峰、周黎明、黄鸿端、周浩等两岸电影人、导演、编剧及影评人、高校学者,共同组成本届影展评委会。评片过程中评委们为哪些作品应该入围不断发生争论。
“有争论是很好的事,我们最后评选出的50部入围作品,风格各不相同、丰富多彩。”马可·穆勒说,这也正映照了本届影展的主题,“年轻”与“大风”,同样激荡、奋起,横冲直撞,不退缩。
马可·穆勒被称作是“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”。他曾掌舵威尼斯、罗马、佩萨罗、鹿特丹、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多年,把《原野》《黄土地》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等中国经典影片以及张艺谋、陈凯歌、田壮壮、贾樟柯等中国导演推向国际舞台。
这位与中国电影知交多年的老友,在此届IM两岸青年影展期间接受媒体访问时,毫不掩饰对华语电影的关切和喜爱。在他看来,丰富多样的华语电影,让国外观众更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。
马可·穆勒1975年来到中国留学,在之后的时间里逐渐结识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,也看了很多老电影。“我开始理解中国电影悠久的、与众不同的传统。”马可·穆勒说,在现实中对中国社会的了解,也让他在日后对中国第五代电影人拿给世人的作品充满认同感。
当时,对马可·穆勒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是《我们的角落》,这部短片是田壮壮在校期间的作品,由张艺谋摄影,陈凯歌担纲编剧。“我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‘老外’。”马可·穆勒笑着说道。
在马可·穆勒看来,那个年代的学生有才华,更不乏各自独特的风格。“我一直期待他们的处女作,我就想把他们这些人拍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拿到国外去放,让更多的观众、影评人注意到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人。”他说。
IM两岸青年影展是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,集短片评比、论坛、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,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,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。本届影展征集到的作品中,88.6%的主创群体是“95后”新生代电影人。
马可·穆勒看了其中100部作品,他惊艳于如今的年轻导演对更多不同方向的探索。“我们决定颁奖的几部影片真的是非常有特色、有内涵的作品。”他透露道。
不久前,台湾青年演员李鸿其担纲导演的处女座《爱是一把枪》,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“未来之狮”奖,这也是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华语片首次获得此奖。该片与大陆制片人单佐龙合作。
“在台湾,李鸿其拿到的投资很少,是单佐龙帮他在大陆完成了后期。”马可·穆勒说,“由此可见,台湾不少年轻导演很有突破力,两岸合作会产生非常有力量的成果。”(完)
中新网乌兰察布9月14日电 题:内蒙古牧民杨登扎木苏戍边40载:像界碑一样守好一草一木
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
“只要我不离开这里,就要把这份责任担起来,要像界碑一样守好祖国的一草一木,为边境稳定贡献绵薄之力。”在苍茫的四子王旗江岸苏木(苏木相当于乡镇)的边境线上,牧民杨登扎木苏用40年的坚守,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护边路。
图为杨登扎木苏(资料图)。 苏日娜摄
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境内,总面积2.5万平方公里,是内蒙古19个边境旗县之一。
在四子王旗104公里的边境线上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既是牧民,也是居边护边的重要力量,配合边境管理部门管边控边、守边护边。
江岸苏木北与蒙古国交界,这里地广人稀,常年干旱少雨,风沙肆虐,边境线一带放眼望去只有连绵起伏的沙丘、戈壁和偶尔出现的骆驼。
40年前,边境派出所需要设立护边员岗位,杨登扎木苏主动请缨担任护边员。自此以后,不管严寒酷暑、风吹雨打,他40年如一日地巡视自己管护的边境线,坚定地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,把青春和热血奉献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。
其间,杨登扎木苏还协助边境警官维护辖区的安全和稳定,发挥着边境前沿观察员、信息员、预警员的作用。
图为杨登扎木苏在喂牲畜(资料图)。 苏日娜摄
“边疆稳定不仅是国家的事,也是我们牧民的事,没有国家的边疆和平,哪有我们牧民的幸福生活。”杨登扎木苏说。
1994年5月,杨登扎木苏凭借自己的经验预判发现了一名企图越境的女子,并协助当地边防派出所将其抓获,成功阻止了一起偷越国(边)境事件。
迎着朝阳出发、伴着夕阳回家。40年来,杨登扎木苏用脚步丈量着辖区的每一寸土地,对边境线上的每一条小道、每一块石头都熟记在心。
杨登扎木苏是一名老马倌,多年的牧马生涯练就了非凡的本领,他可以通过马蹄印的大小和形状,轻松辨认出马的品种,也可以通过马蹄印迹追踪马的来往去向。
2004年,蒙古国十几匹马越过边境线,在四子王旗边境走失,当地边防连队和派出所合力寻找无果,想到了“能人”杨登扎木苏。杨登扎木苏经过3天追踪,成功将马匹全部追回。
图为杨登扎木苏(中)和其他戍边员合影(资料图)。 苏日娜摄
近年来,草原生态逐渐恢复,草原上的动物也逐渐多了起来,偶尔有黄羊等动物越境,杨登扎木苏总是及时发现并处理,并将边境的铁丝网加固,排除盗猎等隐患。
40年来,杨登扎木苏累计巡边5000余公里,协助派出所维修边境铁丝网5公里,先后被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授予十大护边员、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第三政治工作协作区最美护边员、2022年度优秀护边员,还入选2023内蒙古好人榜。
“虽然每天都做着重复的工作,但看到边疆稳定,牧民生活幸福,就觉得很有意义。”这是杨登扎木苏40年来对守边护边这份职责的真情告白,和对家乡草原的诚挚热爱。
杨登扎木苏出生于1954年,尽管已经年近七旬,但豪情壮志仍然不减。“作为边疆的一员,我们不仅要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,维护边境稳定同样是不可推卸的责任,我愿意为之奋斗终身。”杨登扎木苏说。(完)